第五百三十章 手搓无线电(1 / 2)

李谕到的时候,一名谢煜希请来的美国老师正在上课,讲的是公民相关。

这种课现在国内很受欢迎,因为帝制刚刚取消,大家都还不是很明白什么是共和,什么是公民,到底怎么做公民,连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没有彻底弄明白。

不止学校上课,讲公民还有共和的报纸文章也有很多。

总之是现在最热的点之一。

美籍老师用的材料是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的著作,叫做《美国公民读本》。

这本书在美国影响力蛮大,对美国社会形态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书通篇在根里都在讲爱国与自由。

很有美国特色,——把自由放在了民主之前。

正好与欧洲反过来。

不过民国时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欧,观点与留美的不尽相同。

留日的学生最多,与从欧美回来的又不一样。

反正民国就是个大熔炉,持什么观点理念的人都有。

都说乱世出英雄,民国一定程度上也算乱世,而且在文化上遇到这么大的变化,所以才能出来一大堆大师。

此外,美籍老师还讲了许多美国大学里爱讲的“议会法”聂荣,就是教学生如何主持会议、如何讨论、如何进行表决等。

这套东西在民国年间很受欢迎,毕竟集会很多,而且还是孙先生提倡的“民权初步”。

这位老师对教师工作很负责,谢煜希一定是精心挑选过的。

她上课内容很丰富,讲课的同时也在讲如何进行英文写作,甚至具体到如何写大纲、如何提纲挈领;如何把文章扩展成一篇文章,又如何把一篇文章浓缩成大纲等。

比单纯的小学时代“提炼中心思想”高明许多。

都是实打实的东西,不仅对英文作文有用,对国文也一样,所以学生们都相当认真。

不过在李谕看来都没什么,因为后世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把作文放在重中之重了。

学生们这么认真,其实是目前国内还没有普及白话文,所以觉得新奇。

——其实要是某个功底很深的秀才看到,一定会不以为意的,因为都是八股文的基本功……

但不管怎么说,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么教对以后学生们支持白话文有帮助。

美籍老师讲课整体比较顺畅,唯独在课堂互动上还差一点。中日韩这些东方学生与西方传统不同,素来没有当众发问的习惯,美籍老师只能指明提问回答。

等他们上完后,就到了李谕的课程,今天李谕带他们上了节以前清华没上过的新鲜课——手搓无线电!

清华素来有手工课,李谕直接结合到了电子学。

李谕一直很想培养无线电人才,把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人,好处不要太多。

而且只要知道原理,手搓无线电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还很有趣。

民国初年没有后世那么多先进工具,更没有集成电路,手搓无线电用的电路基板是一块木板,然后采用空气立体搭棚焊接的古老工艺。

——估计已经没人知道这些原始词汇啥意思。

简单理解:你可以直接把后世的芯片或者集成电路看成放大无数倍的样子,大到随便一个电容电阻都有鞭炮那么大。

至于手搓无线电的过程,第一步就是手搓电路板。

各种电容、电阻之类的元器件都相当古老,变压器甚至需要手缠线圈。

在木板上稍微规划一下布置,再用墨斗弹线。

要不是穿越到了一百年前,李谕绝不会用这种只在后世工地上还在用的工具来搞电路板这种高科技产品。

额,可能又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墨斗弹线……其实就是从墨盒里拉出一根线,线上带着墨水,拉直后揪起来再松手,墨线就会在板子上弹出一条直线。

李谕穿越前,这东西应该只在工地上还在用。

但如今是在木头板子上手搓无线电,用个墨斗弹线无伤大雅。

最神奇的是在木头板子上钻孔用的拉线钻,通过拉线转动,让钻尖在木头板上钻个空。

——木工皇帝朱由校大呼内行!好想玩!

接着在孔上固定电子管的陶瓷座,然后固定扼流线圈、滤波电阻等。

布置好元器件,第二步就是连接。

用来连接的电线相当有历史的味道,外皮还是用的棉织布浸蜡来绝缘。

没有焊接烙铁的条件,接线柱只能用双层的,缠绕电线然后用钳子夹紧。这一步挺考验手艺,稍不注意就会导致接触不良,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电源部分。

电路板的最后一步是安装调谐线圈和可变电容。

搞完这些后,再在木板基座前面立一块小木板,安装调频刻度盘和旋钮。

好在有买来的成品万用表(这东西早就有了),用来测试电压。

整体工序的最后一步是安装几个电子管。

对了,为了增加音量,还要加一个留声机大喇叭。

一整套搞下来,看上去真心有点“赛博朋克”的感觉。

预热半小时,就可以开机了。

手搓无线电花费时间很长,连做带教,到下午才完工。

好在李谕面子大,占了下午的课程老师也没说什么。那些老先生甚至也过来瞅了瞅,可惜看不懂,尤其在看到李谕用拉线钻这种木工皇帝朱由校的工具后,都大摇其头:“荒唐荒唐!学科学就不懂历史?不知道大明怎么没的?”

李谕并不搭理他们,就算搭理,一句“大清又是怎么没的?”就可以把他们憋回去。

此时几乎全校都围到了实验室,要看李谕带着一群学生在搞什么。

预热完成,李谕给在另一栋实验楼的唐国安打去电话:“校长,开始讲话吧。”

紧接着,手搓无线电旁边的大喇叭就传出了唐国安的声音:

“这里是清华园,我是唐国安,你们好!下面我讲一下上次月考的情况……”

好吧,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就这么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出现了。

虽然很原始、很简陋,只是无线电上的一小步,但是……

咳咳,串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