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七 百僚未起朕先起(上)(1 / 2)

万历1592 御炎 2277 字 8天前

隆武二年二月份开始,因为新的大秦五年政治纲领提出,诸多事情千头万绪需要理清,于是萧如薰为了增加工作效率,直接把乾清宫变成了中央政府最直接的办事地点。

萧如薰眼下28岁,正是一个男人的精力最巅峰的时刻,可即是如此,秦始皇和明太祖的经验告诉他,帝王虽然可以掌握绝对的权力,却无法一个人治理国家。

秦始皇扫六合之后中国人口两千万,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六千五百万,而眼下,大秦的人口绝对在一亿人以上。

虽然萧如薰目前只在半个和半个江北进行了人口普查,更全面的人口普查数据估计也要到五年以后才能得出,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人口总数超过一亿并不难预测。

人口越多,领土越大,则工作量越大,萧如薰的工作量是秦始皇的六倍左右,是明太祖的两倍左右。

为此,萧如薰一力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将从万历皇帝手里得到的明中央政府大规模扩张,从全国各地吸取忠心能干的干吏进入其中办事,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官员数量和部门数量。

其中在土改工作中特别优秀的和在行军过程中特别优秀的则重点关注,调入各个要害部门,而在要害部门中工作拔尖的则果断调入内阁。

萧如薰手下的内阁和前明的内阁发生了些许的不同,无论是官员人数官员品级还有官员的职责都有了很大的增加。

如今内阁的办事官员超过了两百人,分别对接内阁底下的不同政府办事部门,这是为了顺应萧如薰要求实现『无推诿扯皮』式的无缝对接的要求。

任何形式的推诿责任相互扯皮都不被允许,各个部门有直接清晰的对接官员,如果出现问题,直接问责对接官员。

从地方到通政司到内阁再到办事部门,内阁承担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事无巨细大小都由内阁官员负责接触和对接处理。

而这其中,通政司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在前明的时候,地方奏表都经过通政司送到内阁,然后进行处理,内阁处理不了的才会上报皇帝,但是随着皇权的衰落和阁臣权力的增加,奏表是否可以送到皇帝手上,基本上就看阁臣的意思了。

而随着文臣力量的进一步扩大和党争的日趋剧烈,甚至有些人将把持通政司当作党争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这样可以直接拦截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奏表,而直接把对敌人不利的奏表送到内阁或者皇帝那边。

他们将通政司分拣奏折上达天听的职权当作了党争的砝码。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地方出现灾害、黎民百姓对救援望眼欲穿之时,他们却在商讨如何利用灾害置政敌于死地,视百姓于无物,殊为可恨。

萧如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采取了很多办法。

萧如薰将通政司的职权进行了限制,地方一旦出现灾害,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不管多大,一律由地方直接用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到皇帝手上,这类事情由皇帝亲自处理,任何官员都不得经手。

其中,萧如薰命令中央调查司地方分局和中央的总部设置第二条线路,发生灾情的时候,中央调查司地方分局也要上报给皇帝,一旦其中一方送到而一方没有送到,则立刻启动调查。